长子县王峪景区寺头村赤脚医生石岩梅事迹
“这个药每天按时吃,一天三次,饭后服用。”当我再次见到石岩梅时,她依旧是贴近就诊老人的耳朵,细心叮嘱着:“千万不能吃生冷食物,天气越来越凉,按时吃药咳嗽才能快点好。”看到老人连连点头,她才放心坐下。
几束阳光斜照在就诊室里,她的马尾辫似乎没有精心梳理过,如清汤挂面般安静地吊在脑后。我想,应该是前来就诊的人太多,还没来得及梳理。
我走近她,喊了一声“石医生”。她忙碌中抬起头温婉地笑了,是那种嘴角、眼角、眉梢轻轻上挑的笑,真诚得没有职业痕迹。我说我又来投奔她了。她又笑了。这是我熟悉的笑容,清澈、内敛。她说:“这次可没有加护号,得排队。”
第一次和石岩梅接触,是因为一天深夜小儿子突发高烧,在乡下晚上没有营业的药店,只好半夜三更地去找石岩梅。她麻利地穿衣,一开门便催促着一起往我家赶,路上抓紧时间询问孩子的状况,到家便熟练地拿出听诊器开始诊断。所幸没什么大碍,吃过退烧药,石医生又给做了几组推拿,体温很快就降了下来。等忙完已是凌晨三点,在送她回家的路上不断叮嘱我要给孩子多喝水。在她身上没有中老年人的慵懒,也丝毫不见见多识广的医生那种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淡漠。
石岩梅出生在医药世家,其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。三岁那年,石岩梅患了脊髓灰质炎,由于当时缺医少药,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的石岩梅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,导致左腿残疾。在活蹦乱跳的年纪,只能独自坐在旁边看别人玩耍。当她一次次摔倒在地,那钻心的疼痛让她立志长大要当一名医生,做一名健康的守护者。
初中毕业后,石岩梅没再上高中,但聪明伶俐的她没有放弃自学。在县残联和村委会的推荐下到县里接受了乡村医生知识培训,结业后在寺头村做起了赤脚医生。
为做好一个赤脚医生,石岩梅比常人付出更多。寺头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,全村500多口人,村民生活贫困,医疗条件极差。由于缺医少药,群众有病难以治疗,特别是传染病流行时更难应付,疟疾、百日咳等传染病时有发生。针对这些问题,石岩梅想过:“仅靠自己掌握的一点医学知识,能独自挑起全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担吗?”她彻夜难眠。为了尽快提高医疗卫生知识技能,她边工作边学习,勤奋钻研,翻阅古今医学书籍,向父亲求教,积极参加医疗卫生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类知识、技能培训班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1995年石岩梅取得了省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师资格证书,从此她信心更足了。从1990年算起,石岩梅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已二十多年,她一直坚守着信念,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环境尽心尽责。
很快就轮到给我看病了,最近一直闹肚子不得不来“投奔”她。问诊结束后她边开药方,边说医理和药理,临走时还特意叮嘱要注意饮食规律、穿衣保暖。
石岩梅是一个不轻易向命运低头的人,她以实际行动告诉更多的残疾朋友:不要怨天尤人,以为残疾就是命运,残疾人要自强自立,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。
来源:长治市长子县王峪景区管理中心残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