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治市郊区非遗文化传人孙红斌事迹

  一个重度血友病患者:刚出生就脐带出血不止的玻璃男孩;
  一个童年辍学的学生:没有小学、初中、高中毕业证,只有一本二级残疾证的男孩;
  一个靠天吃饭的农民:生在山里,长在农村,至今依然活在农村的男人;
  一个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美术学院的大学生;
  一个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、原创泥塑师、区级非遗文化传人。
  ……
  人生是由很多标签定义而成的,但太多的标签标注在一个人身上时,往往意味着这个人比常人多了许多不寻常的故事。他就是孙红斌,2013年,他的泥塑作品《太行人家系列》获得首届山西文博会“神工杯”工艺美术精品金奖;2014年创办民俗工作室——太行人家艺术坊;2015年获得“长治农商行杯”长治达人秀一等奖;2016年在文化部、教育部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班深造并结业;2017年泥塑作品《中国梦》获得第三届省文博会“神工杯”工艺美术精品银奖;2017年以雄鸡为题材,创作117幅形态各异的雄鸡图,首个个人书画展开展。
  走进郊区马厂镇王公庄村,一幅幅别致的街头泥塑作品吸引了慕名参观“五道五治”成果的八方来客,引得一片赞叹!这是王公庄村在全市“五道五治”工作中展示出来的乡村亮点;这更是孙红斌从事泥塑创作以来的最初梦想。
  孙红斌,男,汉族,1981年出生,长治市郊区马厂镇王公庄村人,兄弟三人,红斌排行老三,他和二哥出生时便被发现有先天性遗传血友病,为给他和二哥治病,父母将年幼的大哥交给红斌的姥姥抚养,并将家从太行山深处迁到了相对平坦的王公庄村;为了治病,父母倾其所有,但是红斌的病却依然如故,身体时好时坏。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,只上过小学三年级的红斌也没有放弃自学,在读过大学的大哥帮助下,2005年,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太原理工大学美术学院;2008年,毕业后的他成为了一名村官,但命运似乎总爱和他作对,这年的一次发病,让正在下乡的红斌又一次倒下了,一躺就是一年半,病床上的红斌迷茫、无助,甚至绝望。2010年的一天,父亲收废品带回来一团别人玩过的橡皮泥给他,让他解闷。病床上的他,百无聊赖地捏着这团泥,在不经意间将一团橡皮泥变成了一个大手大脚的农村老汉,这一“捏”让红斌爱上了泥塑,刚刚能下床的他,让父亲帮忙找土,开始捏泥人儿,那时的他便有了一个梦想,要将泥人捏出家门,要用泥塑捏出一个文化村。
  成功不会一蹴而成。泥塑对于孙红斌来说,是一个全新的世界,怎样和泥,怎样防止作品开裂,怎么能使作品长久保存,太多的问题,成为了他泥塑梦的拦路虎,一次又一次的失败,一次次尝试,一次次拜师学习,孙红斌的泥塑作品终于成功了,不仅不干裂,还能烧制,这既保持了泥塑的原汁原味,又可以长久保存,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和艺术价值。
  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”再好的作品总要有人欣赏,在王公庄村村委、马厂镇政府、区文化局、区残联以及各级媒体的支持和关注中,红斌的作品由农家小院,飞到了郊区、飞到了长治市、又飞到了省城,在区文化馆、在市达人秀的舞台、在省文博会的展台前,孙红斌的作品吸引并受到了同行业、各大媒体以及广大群众的喜欢,一个个奖项也随之而来……泥塑不仅让外界认识了这个命运多舛的青年,也让他收获了社会的尊重,收获了梦想变成现实、变成事业的动力,更让红斌收获了来之不易的爱情!
  “其实,人的一生并不需要去追逐多么高大上的事业,只要能够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,并把它做到极致,你也就成行家了。”孙红斌这样说。
  如今,红斌依旧还是那个红斌,走路蹒跚,肩膀瘦弱,行动不便,任何一场在普通人看来的小病都可能要了他的命;可如今的红斌,却不再是那个躺在病床上无助地望着天花板的少年,有一个梦在他心头点燃,那就是将泥塑传承并发扬光大,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泥塑、了解泥塑,了解中国这最悠久的文化,这就是他的梦想,一个普通人的、简单的、执着的中国梦。
  “上帝是公平的,他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,也打开了另一扇窗。”面对命运的不公,红斌和他的家人从来没有放弃过更好生活的盼头,在书写人生这本书中,红斌用他的坚毅与梦想绽出了属于他的荣光。

来源:长治市郊区残联

相关信息